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最优新闻

学术精品要靠“学术工匠”精细雕琢 发布时间:2016-04-07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笔者相信,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必将如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所鼓励的“人人创业、万众创新”那样,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被全社会大力弘扬。

中国是个传统工艺大国,一代代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神和精湛手艺,为中华民族铸造了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宝库。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社会生活,手工匠的活儿被机器生产代替,“工匠精神”也渐遭现代化机器生产和现代人急匆匆的脚步消磨。在当今中国大学,学术研究风气发生了不少变化,长年坐“冷板凳”潜心钻研的“学术工匠”不多见了,传统优秀的学术“工匠精神”逐渐被丢失。因此,随着当今中国社会从数量向质量、从规模向品质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不仅在企业生产领域,而且在学术研究等领域,越来越急切呼唤传统“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可表述为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与其相对应的则是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和作风。可以说,“工匠精神”的有无及其发挥程度,直接关系一个人做事的精细度、创造力、工作成效和社会贡献等。同样是雕工艺品,不同工匠雕出来有精劣之分、好差之分,有精雕细琢之作,也有粗制滥造之作。同样是做学术研究,有人用“剪刀加浆糊”方式可仓促拼凑出论文,有人则需耗费数年、几十年甚至毕生精力专攻一项研究、专研一个课题。说到后者,远的不说,笔者身边就有一位榜样人物——“南粤楷模”、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退休教授黄建华,十六年从不间断伏案钻研,而且还忍受晚期癌症带来的痛苦,就是为了完成一部720万字的《汉法大词典》的编纂。

“工匠精神”落到学术研究上是一种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竺可桢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真理、不计利害”。从事学术研究就要耐得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同时还要抵得住功利的诱惑,不计一时成败和个人名利得失。一件学术精品正如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也需要“学术工匠”来雕琢,经过他们潜心钻研、苦心思考、细心论证、耐心修改和精心雕琢的功夫才得以成品。

“工匠精神”对于时下中国大学弥足珍贵。今年教育部正要实施“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计划,广东省也在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关键要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虽然目前中国大学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高水平、具有原创性和标志性、国际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却十分欠缺。今后,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所缺的这块短板就要靠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来弥补,一个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件件学术精品就要靠“学术工匠”们精细雕琢。

然而,中国大学尚欠缺适宜“学术工匠”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特别是许多大学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极不利于“学术工匠”生存发展。因此,亟需改革和建立更加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规模、数量指标,更要注重水平、质量指标,不简单以数量论“英雄”,更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创造性、长期性,注重扶持“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成果。此外,还要营造淡泊名利、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包容一些特立独行性格但又能专注学问者;宽容一些为做长期研究而长年不出成果者、挑战高难度研究而屡屡失败者。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环境,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术工匠”破土而出,才能让“学术工匠”安心长年“坐冷板凳”、放心做长期研究和精细研究。

报名热线:0731-85362377

长沙赛肯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008-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9025164号 技术支持:长沙泽帆网络